传统设计团队与BIM团队的融合
2002年初,国内少数先驱型设计企业意识到BIM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开始自学Revit和组建BIM团队。十多年过去了,BIM不但深入整个建筑行业,也逐渐在铁路行业扎根。
随着BIM技术应用愈发火热,众多铁路设计企业纷纷组建BIM团队,其组建原因却各不相同。
- 主动出击型:一些有识之士率先认识到BIM的优势,希望获取市场先机
- 痛定思痛型:在一些项目上遇到传统设计无法解决的问题转而寻求BIM技术以期更好解决
- 响应甲方型:甲方提出应用BIM技术要求
- 跟随大流型:无紧迫需求,跟着形势走
好团队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设计企业BIM团队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招聘组建
- 优势:对现有业务影响小,以先遣队带动大部队,代价小
- 劣势:BIM团队和传统设计团队的合作需要融合
2 抽调组建
- 优势:专业设计人员掌握BIM,一步到位
- 劣势:被抽调人员所负责业务会受影响
3 全员培训
- 优势:一旦成功,效果显著
- 劣势:风险大,费用高,对现有业务影响大
好团队有着明确的团队目标
在BIM团队组建过程中,设计模式同样也发生改变。
传统设计模式强调二维绘图,核心数据以图纸为核心展开,信息存储在各专业图纸中,从平面、立面、剖面进行设计,各专业相互配合困难,图纸中漏错较多,工作量大。
BIM设计模式注重三维模型,核心数据由三维模型附带,利用电脑进行可视化设计,各专业协同设计,图纸可在工作中自动生成,修改方便,直观高效。
1 思路差异
二维设计模式下,所有工作流程均以图纸表达为核心;三维模式下,以“设计”为核心,需先完成设计模型及专业协调,然后才关注图纸。这种转变很难让设计人员快速适应。
2 耗资更多
BIM应用需购置更好的电脑软硬件、开展多轮人员培训,资金需求大,企业不愿将摊子铺得过大。
3 认识不足
- 设计人员:存在不想改变心理,不能主动学习和钻研BIM相关知识
- 业主:BIM认识不够,不确定投资BIM模型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 设计企业:未看到BIM优势,担心推广BIM会影响生产,缺乏动力
4 缺乏经验
BIM在国内应用时间较短,实现CAD设计模式到BIM三维设计模式转变仍处于摸索中。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价值巨大,但设计企业因其所处位置导致应用局限性。
好团队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1 加快BIM核心人才的培养
设计企业应合理开展人才引进、培训、任务分派及考核等工作,保证储备充足的人才。多数设计人员对本专业熟悉,对其他相关专业了解一般。要实现BIM的完美应用,必须提升各专业设计师的工程能力和BIM能力。
2 组建以设计人员为主的BIM团队
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BIM体系管理水平,能把控设计的过程进度和总体质量。在BIM设计项目经理下,应有建筑、结构、水、暖、电专业设计师。各专业设计师完成本专业的设计、计算及建模,并与其它专业互提条件,相互协调。为使团队融合更顺畅,可为每个专业配备熟练使用BIM相关软件的设计员,提高建模速度及准确性。
- 企业层面:设立BIM总监,负责对所有BIM项目总体监控管理
- 项目层面:组建以设计人员为主的BIM团队
BIM设计团队的组织结构
3 循序渐进开展软件培训
设计人员熟练运用BIM软件是开展BIM应用的前提。
- 建立一支优秀团队作为带头人,带领全员进行基础技术培训
- 总结经验,制定工作流程,并向全员推广普及
- 通过实际项目检验、调整,不断完善协调
4 合理分工,通过总包项目练手
为更全面应用BIM,可从总包项目练手。如果没有合适的总包项目,可以以设计项目为依托,开展全方面BIM应用模拟。根据项目目标进行合理的工作结构分解WBS是第一步。
加强过程管理,全方位利用模型,对现场环境、方案设计、模型分析、施工模拟、造价等进行系列应用,大大提高模型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应用研究的综合成本,也使相关人员看到BIM应用的价值,主动去完善模型,利用模型指导实践。
5 建立企业资源库,提高设计效率
BIM设计系统应用时间较短,前期资源积累处于空白,很难形成高效率的资源库。
设计企业应通过积累,将BIM资源库作为企业的数字资产进行有效管理,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 中小企业:采用市场上通用的BIM设计系统和管理系统(而不是定制研发)来完成BIM设计的工作
- 大设计企业:可在采用通用系统的基础上,采取逐年投入,分步积累的方式来推进实现BIM协同设计
6 改变考核及分配制度,调动积极性
把BIM作为一种较前端的技能,鼓励引导进行各种BIM消费,让设计人员逐渐产生依赖感,继而主动学习,最终顺利过渡到三维设计。
在BIM三维设计模式下,会涉及管理与分配制度的调整与改变。企业内部必须协调所有职能部门,根据BIM设计的特点对管理流程、管理节点、财务指标等进行系统和充分的论证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