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视觉设计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视觉设计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有不少人都看过这本书:《Grow as a graphic designer》,我自己也看过原版的PDF版本。虽然本文与这本书所讲的其实没多大关系,用这本书作楔子,实际上是想说视觉设计师在不同阶段需要认真的思考自己。现在做视觉设计门槛很低,“多数设计师不会从反思中提高”,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主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也把它奉送给大家。
在具体项目中潜意识或有意识地去设计,是我区分这三个阶段的主要标杆,也是我自己的经验积累。由于我做这行满打满算也就一年半,所以这些总结少不了纰漏,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第一阶段:潜意识设计
我想大多数人学习视觉设计的过程和经历都类似,这是互联网开放及分享精神的结果。作为一个新手,自然而然会去看一些视觉设计的理论书籍,经典案例,更多地是在网上浏览大量成熟设计师的作品。而在练习的时候,也会从临摹开始,并且会无意识地喜欢上某种风格,甚至具体到某种细节(比如圆角)。图像所带来的印象自然会比书中的理论要深刻,因而在第一阶段,视觉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经常会因循着脑海里许多的图像片段来进行创作。
为什么说这个阶段是在潜意识地设计呢?真正决定一个设计好坏的那些标准,比如布局的不活跃的对齐(inactive symmetry)和活跃的不对称(active unsymmetry),巧妙的负空间(nagetive space),互补色/间色/邻近色的运用,字体堆栈(font stacker)的使用,等等这些在新手做设计的时候是无意识地去实现的。这些知识在新手阅读视觉设计理论书籍的时候都有浏览到,但此时并不足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指导设计的标准(因为没有经历过足够的实践积累)。前面提到,新手会因循脑海里的图像片段来做设计,这些图像片段便是平时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好的设计片段,它们就包括了一些视觉设计中的标准。新手设计师在“模仿”的时候,便会间接地运用到这些标准,但此时,他是潜意识的。
第二阶段:有意识设计
看起来第二个阶段是顺其自然就达到的。事实也是如此,随着经验的积累,阅历的增加,甚至包括重新读了视觉设计理论书籍,设计师会逐渐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理论来创作。但是达到这一阶段并非易事,其实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窍”。有的设计师可能穷其一生,也并不能用这些设计理论来指导自己做设计,一直在“跟着感觉走”。并且,脑海中的那些图像片段是很难在短时间剔除的,就我自身的经验而言,在设计过程中尽管一直提醒着自己有意识地去实践理论知识,但做着做着就会开始模仿脑海中付出的图像。
这一阶段是痛苦而又漫长的,但却绝对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因为一个成熟的视觉设计师必须要学会用自己的思想来指导自己做设计,而非“印象”。在你自身的能力提高到一定阶段之后,图像的印象很难再帮到你,反而会制约你做设计。因为此时你已经会详细的分析每一个项目,找准每一个需求背后的前因后果,联想观者在看到你每一处设计之后的反应;而图像的印象虽然包含了很多有用的理论信息,但是同时杂糅了其他干扰你判断的信息,毕竟每个项目都是不同的。因而此时你不得不强迫自己开始思考。
而思考,正是一个设计师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不仅适用于视觉设计师。
第三阶段: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相信大家看了前面两个阶段之后,肯定会说这跟“看山是山”十分相似。没错,有的道理就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设计师的第三阶段也是如此,此时的他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又回归到潜意识了。我自己还是半生不熟的设计师,不过我从身边的成熟设计师上学到很多,也通过这些学习想清楚了他们在设计时的状态。我更愿意叫这时候的视觉设计为:艺术指导(art direction)。设计理论只会在他们评价别人的设计时才会从他们嘴里说出。可以说,前文所提到的绝大多数好设计的标准,他们已都烂熟于心,甚至可以做到颠覆其中某些从而达到惊人的设计。
他们在具体做设计的时候,往往会作一个细节片来定下整个项目的艺术风格,比如26000 vodka的设计,整体浑然天成,而灵感则来源于vodka的冰块和酒瓶的质感。看似整个网站(不管是flash还是basic html)并没有用十分炫目的处理,但随着你浏览网站,便会细细品味它的独到之处。
鉴赏
视觉设计师在不同的阶段时,鉴赏设计的视角也是也是不同的。处在第一阶段的设计师会关注局部设计的细节处理;第二阶段的设计师则会学习好的设计师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三阶段的设计师则通常看一两眼,鉴赏这个设计背后所蕴含的气质,整体的感受。
最后作为一个半生不熟的视觉设计师,我力荐大家看一本书,《The elements of Graphic design》,迄今为止我看到最好的设计理论知识书籍。如果能看原版是最好了(据gundam说中译版有点不靠谱)。同时我的网站关于我栏目有我推荐的其他基本书,也是读后能功力大进的秘籍。